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關於嘉北活動中心的歷史考察

         據筆者推測,該活動中心是在1968年由政府提出“社區發展實施八年計劃”下的產物,當時的基礎工程計劃中,恰有其中一項便是興建活動中心。
        回溯到光復後的台灣,當時國民處於艱辛的經濟環境。一方面從物質是否定了中國文藝復興式耗費大筆額外營建費用的樣式,另一方面,也迫使台灣省建築人員領悟到 “近代式” 簡潔特質與此際時代精神契合,促使他們投身在現代建築的行列中。
        嘉北活動中心風格則展示了當時設計師對與現代建築本土化的設計理念。建築主體雖然保留傳統硬山頂形式,但去除了傳統繁雜的裝飾。設計師採用簡單線條勾勒外立面並利用正立面屋簷下懸挑出的平屋頂遮住坡屋頂的山脊,暗示出現代主義建築屋頂樣式。這種現代建築本土化的硬山頂建築樣式不僅僅被公共建築採用,在當時的商業騎樓甚至民宅也可以看到採用這種樣式的痕跡,可謂民國50~60年代流行一時的建築風格。
        而建築構造細節也反映了當時建材的生產工藝。活動中心的外窗則是採用由台灣玻璃或新竹玻璃生產的“壓紋玻璃”製成,由於表面有 “十字星紋”又被稱為銀星玻璃。由於壓紋玻璃在生產過程中會造成大量的水污染,現已經無法在取得這種玻璃。
        活動中心的原屋頂則是採用芬克斯木桁架并鋪上黑色水泥瓦,芬克斯木桁架是從美國傳入台灣的屋架形式,當時跨度較大的公共建築常使用這種高效的屋架形式。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年由於屋頂年舊失修,已經被換成更廉價,施工簡易的鐵皮屋頂。

192t 陳宗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